慶幸我身邊有很多超過35歲的人仍樂於動手寫程式,仍樂於跟其他 programmer 一起寫程式。
他們的能力基本上是你找10個不到35歲的 programmer 也做不到他們能做的事,而且這些事還真的就是很多企業、團隊需要的核心價值。
也就是年齡其實還是假議題啦,真正會擔心年齡帶來的體力、家庭、投入心力的影響,一般來說常見的原因是,到35歲之前的競爭能力與25歲沒啥兩樣。(而你已經用了這10年證明了自己的成長潛力就只是這樣)
如果只能用加班延長時間來增加產出,如果只能靠著熟悉某種框架或語言來當作自己工作的核心競爭力,如果只是對自己手上的產品或代碼熟悉,如果你只是那種碰到問題就去 stack overflow 上只嘗試但不學習的⋯⋯
那35歲-40歲真的會是個死亡交叉點。
因為當環境發生變化,你跟25歲的年輕小伙子在技術與開發上並無差異,你的薪資成本比他高、配合力比他低,加上最重要的一點:「35歲的你還是這樣,已經沒有成長潛力了,而25歲的還可以試試看」
當然就很容易在變動中就被淘汰了。
—
以變應變,環境的改變是你無法避免、控制的,你能掌握的只有讓自己也跟著環境持續在學習,風往哪吹,你要有能力順著風,才不會被攔腰吹斷。
這也是上次 Daniel Teng 分享到的,就像「釣魚」一樣,釣不釣得到魚,取決於兩個部分:「有沒有魚」(Catch)、「有沒有能力把魚釣起來」(Cast)
你能掌握的,在於鍛鍊釣魚的相關技能知識,最後再加上選擇戰場(搭配 《低谷》 一書)。
不持續學習成長,35歲的死亡交叉點在未來的世代可能會一直提前,尤其在許多重複的操作性事務(唉,我真的看過很多 programmer 把寫程式變成 routine operation 的工作,他們只是在打字跟複製貼上而已),都能被自動化取代時,養這樣的人不如花錢買工具。